字級
- 大
- 中
- 小






〔寶島采風〕瑯嶠古城落山風 再唱一段思想起
2022-03-15
屏東縣恆春鎮舊稱「瑯嶠」,為排灣語「蘭花」的音譯,因當地氣候溫暖,早期曾遍布蝴蝶蘭而得名。恆春秋冬吹拂強勁的「落山風」,深深影響當地生活與民俗;一曲歌謠〈思想起〉,展現恆春半島多元文化魅力。
國境之南 地底出火奇觀
清同治13年(1874年)台灣發生牡丹社事件,日本以琉球人誤闖排灣族領地被殺為由,出兵攻打南台灣原住民部落,事件平息後,清朝欽差大臣沈葆禎上奏築城立縣,成為屏東地區最早的縣治,並以氣候溫暖、四季如春,改名「恆春」。
恆春城自清光緒元年(1875年)興建,歷時5年完成,城周長880丈(約2600公尺),是台灣現存唯一保存四座城門的古城。其中南門又稱「明都門」,是恆春四城門中唯一有「軒亭」的城樓,城門上留有「清光緒元年季秋月建」字樣。
東門是早年台灣府城通往東部卑南廳的必經之路,也是阿朗壹古道的起點,城外設有孤棚,每年中元搶孤及「豎孤棚」活動,都吸引大批人潮,2013年獲選為台灣宗教百景之一。
位於東門外的「出火特別景觀區」,據說是中油鑿井時挖至泥岩層,發現地底天然氣由泥岩裂隙溢出,經點火後燃燒,至今不熄,蔚為奇觀。
東亞之光 百年武裝燈塔
位於台灣本島最南端的鵝鑾鼻燈塔,早年曾列為台灣八景之一。燈塔興建緣由為:鵝鑾鼻外海有七星岩暗礁,過去常有船隻觸礁沉沒,清同治6年(1867年)發生美國商船羅妹號(Rover)事件、同治10年(1871年)發生八瑤灣事件,美、日兩國都要求清廷設置燈塔。
清光緒7年(1881年)鵝鑾鼻燈塔建成,燈塔背山臨海,構築成砲壘形式,圍牆設有槍眼,可供防衛射擊,四周並築有壕溝,成為全國獨一無二的武裝燈塔。
1962年鵝鑾鼻燈塔改建,換上強光旋轉透鏡電燈,使得鵝鑾鼻燈塔成為台灣光程最遠的燈塔,一度被譽為「東亞之光」。
恆春三寶 半島地形特產
恆春因為特殊的半島地形、氣候與土壤,發展出「恆春三寶」:瓊麻、洋蔥、港口茶。其中瓊麻產業因石化工業興起,瓊麻採纖走入歷史,現今只能以瓊麻裝置藝術紀念,當地設有瓊麻工業歷史展示區,並留存俗諺「瓊麻抽絲起高樓」。
洋蔥是恆春半島主要經濟作物之一,種植面積約600公頃,據說冬天強勁的落山風,極適合洋蔥結球,而且落山風越強,洋蔥品質越好,使得恆春稱為名副其實的「洋蔥鎮」。
根據《恆春縣誌》記載,清光緒年間,首任恆春縣令周有基酷愛喝茶,但恆春不產茶,遂由順興港口茶家朱振淮自福建武夷山帶回茶種,成為台灣最南端生產的茶,稱為「港口茶」。港口茶帶有海味,略為甘苦,有別於高山茶的清香,但耐泡且風味獨特。
山海交會 奇岩怪石林立
恆春位於山海交會之處,動植物豐富,墾丁森林遊樂區遍佈珊瑚礁岩,有各種奇麗的鐘乳石景觀,其中「仙洞」還有蝙蝠棲息其中。「恆春半島民俗植物展示區」有植物1200多種,社頂自然公園是觀賞灰面鷲、蝴蝶最理想的地區。
由社頂公園南下,在珊瑚礁海岸有一塊矗立於海中的巨石,因遠望像帆船,因此被稱為「帆船石」,近看則像美國前總統尼克森的頭部,也被稱為「尼克森頭」。小灣旁的「青蛙石」,因遠望像青蛙的背影而得名,石頭上長有許多瓊崖海棠。
龍坑生態保護區位於鵝鑾鼻岬角端點,因形狀像條龍而得名,區內有美麗的珊瑚礁地形,以及豐富的動植物生態,目前每日限額200人進入。
地景藝術 貓鼻頭新地標
貓鼻頭公園是台灣海峽與巴士海峽的分界點,有崩崖、礁柱、海蝕溝、壺穴等典型的海蝕地形,最近由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搭建一座貓咪造型的涼亭「貓與海洋的對話」,成為貓鼻頭公園的新地標。
墾管處表示,這座地景藝術是由恆春藝術家楊宗熏,利用恆春半島到處可見的銀合歡枝條拼織,再以銀合歡摻雜當地出產的紅土作外層搭建,涼亭內的長椅也是以銀合歡與紅土塑造。
國境之南 地底出火奇觀
清同治13年(1874年)台灣發生牡丹社事件,日本以琉球人誤闖排灣族領地被殺為由,出兵攻打南台灣原住民部落,事件平息後,清朝欽差大臣沈葆禎上奏築城立縣,成為屏東地區最早的縣治,並以氣候溫暖、四季如春,改名「恆春」。
恆春城自清光緒元年(1875年)興建,歷時5年完成,城周長880丈(約2600公尺),是台灣現存唯一保存四座城門的古城。其中南門又稱「明都門」,是恆春四城門中唯一有「軒亭」的城樓,城門上留有「清光緒元年季秋月建」字樣。
東門是早年台灣府城通往東部卑南廳的必經之路,也是阿朗壹古道的起點,城外設有孤棚,每年中元搶孤及「豎孤棚」活動,都吸引大批人潮,2013年獲選為台灣宗教百景之一。
位於東門外的「出火特別景觀區」,據說是中油鑿井時挖至泥岩層,發現地底天然氣由泥岩裂隙溢出,經點火後燃燒,至今不熄,蔚為奇觀。
東亞之光 百年武裝燈塔
位於台灣本島最南端的鵝鑾鼻燈塔,早年曾列為台灣八景之一。燈塔興建緣由為:鵝鑾鼻外海有七星岩暗礁,過去常有船隻觸礁沉沒,清同治6年(1867年)發生美國商船羅妹號(Rover)事件、同治10年(1871年)發生八瑤灣事件,美、日兩國都要求清廷設置燈塔。
清光緒7年(1881年)鵝鑾鼻燈塔建成,燈塔背山臨海,構築成砲壘形式,圍牆設有槍眼,可供防衛射擊,四周並築有壕溝,成為全國獨一無二的武裝燈塔。
1962年鵝鑾鼻燈塔改建,換上強光旋轉透鏡電燈,使得鵝鑾鼻燈塔成為台灣光程最遠的燈塔,一度被譽為「東亞之光」。
恆春三寶 半島地形特產
恆春因為特殊的半島地形、氣候與土壤,發展出「恆春三寶」:瓊麻、洋蔥、港口茶。其中瓊麻產業因石化工業興起,瓊麻採纖走入歷史,現今只能以瓊麻裝置藝術紀念,當地設有瓊麻工業歷史展示區,並留存俗諺「瓊麻抽絲起高樓」。
洋蔥是恆春半島主要經濟作物之一,種植面積約600公頃,據說冬天強勁的落山風,極適合洋蔥結球,而且落山風越強,洋蔥品質越好,使得恆春稱為名副其實的「洋蔥鎮」。
根據《恆春縣誌》記載,清光緒年間,首任恆春縣令周有基酷愛喝茶,但恆春不產茶,遂由順興港口茶家朱振淮自福建武夷山帶回茶種,成為台灣最南端生產的茶,稱為「港口茶」。港口茶帶有海味,略為甘苦,有別於高山茶的清香,但耐泡且風味獨特。
山海交會 奇岩怪石林立
恆春位於山海交會之處,動植物豐富,墾丁森林遊樂區遍佈珊瑚礁岩,有各種奇麗的鐘乳石景觀,其中「仙洞」還有蝙蝠棲息其中。「恆春半島民俗植物展示區」有植物1200多種,社頂自然公園是觀賞灰面鷲、蝴蝶最理想的地區。
由社頂公園南下,在珊瑚礁海岸有一塊矗立於海中的巨石,因遠望像帆船,因此被稱為「帆船石」,近看則像美國前總統尼克森的頭部,也被稱為「尼克森頭」。小灣旁的「青蛙石」,因遠望像青蛙的背影而得名,石頭上長有許多瓊崖海棠。
龍坑生態保護區位於鵝鑾鼻岬角端點,因形狀像條龍而得名,區內有美麗的珊瑚礁地形,以及豐富的動植物生態,目前每日限額200人進入。
地景藝術 貓鼻頭新地標
貓鼻頭公園是台灣海峽與巴士海峽的分界點,有崩崖、礁柱、海蝕溝、壺穴等典型的海蝕地形,最近由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搭建一座貓咪造型的涼亭「貓與海洋的對話」,成為貓鼻頭公園的新地標。
墾管處表示,這座地景藝術是由恆春藝術家楊宗熏,利用恆春半島到處可見的銀合歡枝條拼織,再以銀合歡摻雜當地出產的紅土作外層搭建,涼亭內的長椅也是以銀合歡與紅土塑造。
最新消息
佛光緣美術館宜蘭館佛像玉石展 藝術弘法洗滌心靈
2025-08-25紐西蘭佛光山供僧緬懷師恩 攜手古董車協會為癌症基金募款
2025-08-25大林講堂舉辦知賓培訓 提升專業素養弘揚人間佛教
2025-08-25怡保佛光青年課程 探討朋友影響力與選擇
2025-08-25多倫多佛青歡迎日 為生命留下信仰足跡
2025-08-25兩岸學子書法交流 千年遺址書院再現文風
2025-08-25普中棒球隊韓國應援 助陣城南高中進鳳凰旗八強
2025-08-25印度加爾各答禪淨中心佛學會考 增進佛法理解信心
2025-08-25蘭陽別院首訪同安廟與補天宮 盛邀參與世界神明聯誼會
2025-08-25佛光童軍北區初級訓練營 領受自然新能量
2025-08-25
相
關
消
息